陈彩林:源自诚爱,做好学生人生与学业的引路人

期次:第18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吕金红 刘永雯 梁家振   查看:198




  “公元二0一八年九月九日,来自八桂大地、潇湘大地、红色土地的四十九名学子,汇聚于挂榜山下、天南湖畔,组成汉语言文学一八一班。”这是陈彩林日记里的一段话。去年,他的第一批学生顺利毕业,今年他再度当选为新生班主任,在9月9日这一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批学生。
  在2018级新生第一次班会上,陈彩林有感而发,他深情地向新生寄语:大事难事看担当,小事琐事看修养;自立自强日日新,不卑不亢又乐群。
  陈彩林,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博士专任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兼任汉语言文学专业181班班主任。
  初次相遇———博士与“00”后组合的班级汉语言文学181班的学生大多属于“00”后。他们出生在21世纪,成长于中国移动网络时代,更加深层次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呈现多元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
  谈及对新生的印象时,“多元化”是陈彩林给出的关键词。他告诉笔者:“00后在文学上是叫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代,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班主任工作要与时俱进,打开格局。”陈彩林清楚地认识到,“18级新生年龄虽小,但是越小,引导的空间更大,班主任的责任也更重。”作为博士教师的他有着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相信,把博士的自身优势融入班级日常管理,学生定会越来越好。
  “没想到班主任是位博士,我感到很惊喜!”得知陈彩林博士担任自己的班主任后,汉语言文学181班学生罗倩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博士班主任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的关心,也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诚爱付出———博士班主任的“见面礼”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懵懂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怎样度过大学四年,良言忠告也许是给他们最好的“见面礼”。
  迎新期间,陈彩林每天在大本营与班助一起迎接新生的到来。“坐在那里,不是玩,而是要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入学时的精神面貌,做到心里有数,慢慢确定引导的方向。”陈彩林透露出自己全程参与迎新的“小算盘”。其实,早在迎新前,陈彩林就通过qq群,观察学生之间的聊天互动、与学生聊天等多角度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或许正如他所说:“与学生相处,再多的技巧都比不上诚爱。”
  迎新结束,陈彩林用文字认真记录下每一次与181班相会的时刻———《迎新一瞥》《汉语言文学181班第一次班会记》。“我给学生写入学赠言,这样增加了学生入学的仪式感与方向感,也培养了学生 ‘以室为家、以班为家、以校为家’的三爱。”陈彩林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每一步都有着详细的规划。
  经验总结———做一位“慢性子”的班主任从清朝的《奏定学堂章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以及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设置班主任。“班主任”由来已久,而陈彩林也在不断探索中。
  他说:“能勤且谦大在其中,善于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大学是自主性的教育,老师的教育、管理、引导都属于外力,最后还是要靠学生转化为内力。“从军训开始到专业教育,正形、强体、砺志、乐群、精业,是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与规划。”陈彩林希望学生学会自主、自立、自强。但他知道,这个过程需要慢慢培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每天一点点,四年之后学生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陈彩林告诉学生,每日需两问: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样?他也在用眼睛观察着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心倾听他们成长的声音。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言传就是身教,陈彩林寄语学生要做一个“高言值”的大学生,要把专业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迎新一瞥》《汉语言文学181班第一次班会记》……陈彩林以身示范,写出亲切的文字,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专业引导,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专业素养。
  曾经一位家长问陈彩林,“学这个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你看我,我就是这个专业的,我这不是正在工作着嘛”。这使陈彩林认识到,班主任工作一定不能简单化,要把家长与学生的关切融入到班级管理中,紧紧把握学生人的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条主线,利用博士的自身优势,带着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看世界。
  “把孩子交到您手里,以后这四年里,您辛苦了。”家长的信任让陈彩林倍感温暖与责任担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班主任,陈彩林笑着说,“四年呢,不要着急,慢慢走,一步一步来。”温言素语中流露出陈彩林的从容与自信。